梅州抓“机械化”装备破解农业“用工荒”_企业新闻_新闻中心_梅州市绿野原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绿野原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绿野原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Meizhou lvyeyuan ecological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招商热线
13823890216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联系人:卢先生

手机:13823890216

邮箱:shanquanyou2015@163.com

微信号:S13823890216

地址: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


企业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梅州抓“机械化”装备破解农业“用工荒”
更新时间:2015/7/31 17:19:33 来源: 浏览次数:1527

    “我们现在一天输出8万斤柚子绰绰有余,以前我要雇30个工人一天才有2万斤!”杨守盛迫不及待地告诉笔者。


    在杨守盛的柚园——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恒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柚基地,肩挑背扛式的人工采摘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山地果品运输机械装置。杨守盛说,以前一个工人一次最多只能输出80斤柚子,现在有了山地果品运输机,一次就能输出1000-2000斤。“原本半个月才能摘完的柚子一周就搞定了。”现在,杨守盛更加自信,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让他能更自如地掌控市场。


    这一切得益于广东省梅州市农业部门制定推行的山地农业机械化配套和推广5年大行动计划。通过多年探索发展,梅州已形成了“一个中心、两大体系”的农业机械化研发推广模式,成为广东省山区农业现代农机发展的新“标兵”,广东省农业厅山地水果生产机械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连续3年在梅州举行,推广“梅州经验”。


001.jpg


    2013年11月14日,广东省水果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在梅州市雁鸣湖金柚公园召开。图为山地果园运输机搭载高压喷雾器喷洒农药。梅州市农业局供图


    “用工荒”变“拦路虎” 未来谁种地? 山区农业遇瓶颈


    “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已悄然成为许多农民的“顺口溜”。近几年,城乡二元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改变着农村的生产力要素与环境,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抛弃种田选择进城务工。城市发展了,农田却荒废了。“用工荒”成为农业发展,尤其是山区农业发展的“拦路虎”,不断挑战着我国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敏感神经。


    梅州全市山地面积1800万亩,耕地不足250万亩,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近几年来,梅州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强力带动梅州农业转型升级,梅州农业品牌化、市场化跨越式发展,培育了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茗茶为代表的大批知名品牌和脱毒河豚、四季荔枝等名优新奇特农产品。然而,果园、茶园多处山地,坡高路陡、交通不便。相对于平地园区,在传统劳动生产条件下,生产管理、采收运输等作业难度大、用工多、效率低。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梅州7成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向城进军”,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老龄化”、“妇女化”现象突出。


    “现在想雇人很难,农忙的时候每天120元工钱也雇不到人干活。”谈起用工荒,许多种养大户感同身受。不仅没人干活,不少区域土地利用逐渐走向粗放,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撂荒现象日趋明显。未来靠谁种地?如何种地?成为摆在梅州农业乃至整个中国农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回乡人”当“新农人” 致富耕山崛起 机械化解困发展动力


    与外出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截然不同,梅州涌现大批“致富耕山”新农人群体。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介绍,梅州种地的群体演化出两大类:“致富耕山”与“耕山致富”群体。前者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个人或法人,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规模化集约土地、招聘专营人员、高端规划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运营农业,他们是新时期的庄园主或职业农民。后者则指一直靠农业谋生的散户,规模不大、数量众多、土地分散、财力有限。


    致富耕山群体对投资开发现代农业,有想法、懂行情、敢作为。他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富的商业经验,种起地来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动地靠山吃山,而是更强调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现代农业理念的贯彻。刘玉涛相信,致富耕山群体将会成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标杆,不仅是推动农业商业化的主流载体,也将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


    近几年来,梅州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已发展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特色区和休闲养生度假圣地。特别是长寿之乡和富硒资源优势,梅州现有8个县中,4个是“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为“世界长寿乡”,长寿县比例占50%;梅州全域富硒土壤数千平方公里,平均含量达0.53毫克/公斤土,比国家标准高出30%以上。优越的富硒长寿优势不断吸引来自珠三角、港澳台乃至整个华南区的财团、个人蜂拥到梅州休闲旅游和投资合作,催生致富耕山群体迅速崛起。对这批“职业农民”来说,他们更注重生产效率,追求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生产,传统效率、效益双低的人工劳作已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山地农业机械化恰逢其时,完全符合当前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肖健是广东梅龙柚果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谈起山地农机对公司的影响,他有太多话想说。目前,梅龙柚果基地主要使用了挖穴机、除虫机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机械,单挖穴机一项,就为公司节省了80%以上的成本。“以前开垦200亩左右的柚穴,20个工人同时作业,需要近15天时间,费用至少2万元;现在用挖穴机,只用一周时间,费用也就三四千,不到原来的1/5。”山地农机的广泛推广应用,为解困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提供了有效办法,极大促进了梅州以水果和茶叶为主的山地农业的发展,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耕山种果(茶)热潮。近两年来,梅州新开垦的水果面积近15万亩,茶叶面积达2万多亩。


    一个中心 两大体系 实现丘陵山区农机研发推广一体化


    今年是梅州成立中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的第3个年头。研发中心成立之初,梅州农业机械化配套生产体系、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同时启动,正式拉开了“山地农业机械化配套和推广”5年大行动序幕。这是我国目前唯一针对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的研发平台,辐射服务范围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浙江等省。


    针对南方丘陵山区农机发展问题,成立一个专门的研发机构的想法源自2009年。当时,梅州市农业部门与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与华中农业大学团队)合作,在梅州市梅县区、平远县、大埔县等多个山地果园进行山地果园运输系统的试验示范应用探索。这次探索成效喜人。通过在果园综合应用链式货运索道、钢丝绳索牵引式货运机、单轨运输机、双轨运输机以及电动遥控喷雾机、管道恒压喷雾机、滴灌自动控制器等机械,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单气动和电动修枝剪,就能提高10-12倍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


004.jpg


2013年7月,国家柑橘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机械研究室主任洪添胜教授讲解山地果园钢丝绳牵引货运机研发和应用情况。梅州市农业局供图


    为增强科技支撑,为山地机械化发展搭建长效平台,梅州市农业部门依托广东振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强对外合作,近两年相继买断(或建立合作)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中心等单位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山地机械)专利,陆续引进果园挖穴机、修剪机、变频恒压喷药机、山地运输机等系列山地农业生产和加工机械,在梅州本地进行落地转化。从事山地农业机械化的科研工作者有了专门的实践和应用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畅通了,实践检验结果也能得到及时反馈,真正搭建了中国南方丘陵山区农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005.jpg


    2013年7月1日,梅州市农业局、中国南方(梅州)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研发中心分别与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签订多种山地果园现代装备技术(专利)合作协议、转让合同。梅州市农业局供图


    该研发中心生产的山地果园自动化输送设备等山地农机受到广大水果生产大户的青睐,致富耕山群体成套购买,耕山致富群体抱团购置,除了在梅州本地推广外,还销往贵州、浙江、广西、福建、江西等地,在江南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逐步被用户认识、接受,至目前山地果园自动化输送设备推广应用近200台(套)。


    除成立研发中心这一“硬件”平台外,梅州市农业部门着重在人才和技术两方面搭建梅州农业机械化发展“软件”平台。一方面通过市级农机协会,定期组织农机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农机手;另一方面,以研发中心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着力研发食物冻干设备、苗圃场种苗营养袋自动化装料设备等多种先进农机设备。


    山区农业披“机械战甲”  效率效益“双提升”


    现代农机的推广对梅州农业生产的影响已超出了想象,果园高压修剪机、果园高压喷药机、山地果品运输机等大批农机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使梅州农业在效率与效益方面获得双丰收。比如果园高压修剪机,每天可修剪5-8亩地,而传统手工修剪,每个熟练工每天只能手动修剪8分地,修剪机的使用使生产效率提高了6-10倍。


    而像杨守盛一样的果园,安装山地果品运输机后,不仅输出果品量大幅提高,而且操作也变得十分便利。只需使用遥控器控制,加上卸货时间,每次也不过5-8分钟,生产效率几十倍翻番。


图为梅州山地果品运输机示范。梅州市农业局供图


    梅州在山地农机研发与推广方面的做法引起了广东省农业厅的高度关注。自2013年开始,广东省水果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便连年在梅州举行(今年预计9月举行)。广东省农业厅潘雪芬副巡视员指出,梅州的成功探索不但为两翼山区解决“用工荒”开创了一个模板,也有效推进了广东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梅州经验”成为新时期山区农业农机发展效仿与学习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除了山地农机外,在水稻机械化及无人机植保上也大有所为,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之路越走越宽。在种粮大户李志新的合作社仓库里,整齐停放着拖拉机、收割机、播秧机、育秧机等机械,靠着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李志新今年早晚两造的亩产已达到2400多斤,按照优质品种每斤1.7元的售价计算,李志新已实现种粮收入160多万元。据了解,去年梅州全市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0.2%,农机总动力达145万千瓦。


    而在无人机植保上,梅州市农业部门以梅县区南口镇田园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试点,今年6月专门举行病虫绿色防控无人机演练。直径4米的植保无人机在遥控器的控制下,在距地1-2米的高空中均匀的喷洒农药,1小时喷洒100亩,3天的工作量减少至1个上午,防控效果却提高了10-20%。


002.jpg


2015年6月,梅州在梅县区南口镇举行病虫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无人机演练。梅州市农业局供图


    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结合山区条件,研发更多适合山区农业特点的农机产品,才能切实解决用工荒难题。刘玉涛提出,未来,梅州农业山地机械化发展将向3个方向延伸:“轻便化”、“傻瓜化”和“多功能”。生产的山地农机设备不仅要适合山地行走和运输特点,还要注重“人性化”设计,操作简单上手,并具有多种田间作业能力。此外,还应注重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把培育与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主攻方向。而在这方面,梅州农业已卓有成效。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梅州市成立农机合作社共94个,入社成员3551户,服务农户37158户,机具数量达16311台(套)。